“第一、二次革命戰爭勝利歌”手抄卷,長方形,毛邊紙,黑墨毛筆字橫寫,古田會議紀念館館藏,國家三級文物。兩首歌、三張紙并列粘貼在有機板上,左邊一張為“第一次革命戰爭勝利歌”,另兩張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勝利歌”,內容較長。
 

第一、二次革命戰爭勝利歌”手抄卷
 
       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總結了南昌起義以來建黨建軍的經驗,形成的古田會議決議對于紅軍的宣傳工作作了明確規定,其中包括對文藝宣傳工作的具體要求,指出紅軍宣傳工作的任務是擴大政治影響爭取廣大群眾,并對紅軍宣傳隊的選擇和培養作了規定,提出了各種宣傳群眾的方法,強調重視革命歌謠的收集和整理。決議貫徹執行后,各部隊的文藝活動層出不窮,蘇區音樂逐漸發展起來。1930年12月,國民黨軍隊不斷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前兩次的“圍剿”均以失敗告終,紅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1931年8月初,國民黨軍隊發動了第三次“圍剿”。9月中旬,中央蘇區第一方面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各個蘇區的文藝活動和音樂活動都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激發紅軍的斗志,時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創作了《三期革命戰爭勝利歌》。古田會議紀念館收藏了其中兩首歌的手抄卷。
       《勝利歌》歌詞生動形象,朗朗上口。如在《第一次革命戰爭勝利歌》中提到“魯胖子(魯滌平)折將損兵,哭得不要命,無面見人”,生動地展現了第一次反“圍剿”戰爭的場景。根據相關研究資料,《第二次革命戰爭勝利歌》采用了平穩八分音符與附點節奏、切分節奏相結合的創作手法,為全曲增添了行進感。同時,擴展手法的運用和高八度跳進旋律更是描繪了人們慶祝第二次反“圍剿”勝利時歡欣鼓舞、載歌載舞的畫面。
       1933年初,當敵人發起第四次“圍剿”時,一方面軍各部隊無論在戰前動員,還是在行軍途中都高唱《勝利歌》,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士氣,激發了紅軍與蘇區民眾的革命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