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總工會主辦 “羊城工匠杯”2022年職工“五小”總決賽在線上舉行,來自廣電計量的項目《航空產品及其供應鏈中禁限用物質檢測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殺出重圍,成功摘得桂冠。廣電計量檢測綜合黨支部作為該項目的主創團隊,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創新構建航空產品供應鏈禁限用物質的檢測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有望為國產大飛機更安全、更環保地翱翔藍天貢獻廣電計量力量。
 
         航空產品禁限用物質管控領域薄弱
 
         材料作為航空工業的基礎,與航空產品的環保、綠色、安全性能息息相關,歐美對航空產品中禁用和限用物質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嚴格的管控要求。我國在航空用材料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也較為薄弱,特別是在禁限用物質管控領域中,不論是標準還是技術規范都較為欠缺。
 

 
團隊核心成員進行頭腦風暴
 
         檢測綜合黨支部書記張蘭蘭介紹,禁限用物質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為了實現航空產品的安全和環保要求,非常有必要從源頭減少或避免禁限用物質在航空產品及其供應鏈中使用。“該領域屬于‘專精特新’,不為普通大眾所知,國內同行研究不多,基本都是歐美國家的標準或歐美企業的規范。但是,這些標準或規范只有管控物質的信息,并無相關物質的檢測方法。”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圍繞一系列“卡脖子”核心檢測技術,檢測綜合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敢于挑戰領域空白、克服技術頑疾,向“構建準確、合理、簡單、高效的檢測方法體系”目標發起沖鋒。
 
         填補航空檢測關鍵技術空白
 
         禁限用物質種類繁多且結構復雜,常規分類檢測方式難以奏效,團隊創新性地根據物質結構物性等進行合理分類,從而建立符合實際的攻關線路圖,確保后續建立的檢測分析方法可行、有效,實現禁限用物質的快速高效分析。
 
 

團隊通過無數次試驗,探究有效的分析參數
 
         尚無檢測方法的新物質,結構、物化性質不清楚,其測試方法研發最受關注的技術難題,團隊通過無數次試驗,選取合適的分析儀器、篩選適宜的色譜柱、設定有效的分析參數等,創新建立了21種物質的檢測方法。這些方法檢出限低,精密度好,能滿足相關要求,填補了現有技術的空白、拓展了航空產品供應鏈禁限用物質的檢測領域。
 
         針對已有檢測方法的各類物質,團隊通過前處理條件和儀器方法的整合及優化,實現了100多種有機化合物的快速、高效檢測。其中方法一在25分鐘內同時測定74種有機化合物;方法二和方法三能夠分別實現29種物質和17種物質的有效分離,回收率高,能夠滿足測試要求。
 
         張蘭蘭介紹,團隊建立和優化了航空產品供應鏈禁限用物質的檢測方法體系,填補了航空產品及其供應鏈中禁限用物質管控和檢測的空白,為我國航空產品禁限用物質的管控提供了技術依據,為制定與國際接軌并符合我國實際的管控要求提供了參考。
 
        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轉變
         
         “通過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我們把航空領域的高端檢測技術研發作為支部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搭建起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科研平臺,推動了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張蘭蘭說,團隊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截至2022年12月,已申請20多項發明專利,其中10項已獲授權。項目成果廣泛應用于廣電計量各實驗室,相關產值已超2000萬元。
 
 

團隊加速研究成果在生產一線應用
 
         技術創新是產業鏈升級的核心推動力,是打通產業堵點的關鍵所在。張蘭蘭指出,團隊將繼續推動航空產品及其供應鏈中禁限用物質檢測關鍵技術在產業鏈中的應用,協助我國航空產品企業及其產業鏈進行有害物質管控,助推我國航空產品產業鏈的技術升級,特別是希望能夠助力國產大飛機,加速實現向乘客提供綠色、環保、舒適體驗服務的愿景,為“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轉變貢獻廣電計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