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加速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為實現中國服裝行業2035年發展愿景和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自2016年成立至今,對推進我國服裝智能制造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帶動行業企業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實踐并取得了突出成績。為深入總結聯盟工作進展,共同探討行業智能制造與科技創新的發展需求和方向,聽取有關意見建議,幫助聯盟成員單位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成員間的協作互動,進一步推進聯盟成員單位的技術突破和創新實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3月9日,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25年年會在杭州臨平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舉行。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原一級巡視員、中國紡聯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曹學軍,中國紡織規劃研究會會長、中國服裝協會監事長馮德虎,中國服裝協會顧問、聯盟專家組組長蔣衡杰,中國服裝協會顧問、聯盟專家組副組長、東華大學教授聞力生,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聯盟工作辦公室主任杜巖冰,中國服裝協會科技部副主任、聯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韓婧,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副院長劉正安,聯盟專家組成員、聯盟成員單位負責人以及在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服裝企業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由韓婧主持。
智造引領未來,創新驅動轉型
中國服裝協會顧問、聯盟專家組組長蔣衡杰在會議致辭中表示,聯盟成立以來,通過跨界聯合與技術創新,成功推動了服裝行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的轉型。特別是在“三衣兩褲”的智能制造領域,聯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部分產線已實現自動化生產,有效緩解了行業招工難問題。
展望未來,蔣衡杰提出三大重點方向:一是實現少人化甚至無人化的智能生產線,推動中國從服裝大國邁向服裝強國;二是加強數據資產的應用與管理,依托人工智能(AI)技術提升行業效率;三是協調工藝技術與自動化裝備的關系,推動服裝生產全流程的智能化。同時,他呼吁加強人才培養與裝備性價比優化,確保技術創新成果的可持續推廣與應用。
過去十年是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原一級巡視員、中國紡聯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曹學軍在致辭中指出,聯盟通過協同創新、技術推廣和資源整合,推動了行業在智能化設計、智能裁剪、柔性生產、智慧供應鏈等領域的重大突破,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當前全球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未來,聯盟應繼續深化協同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設計、生產、檢測和營銷等環節的廣泛應用,加速技術成果落地。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智能制造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將創新成果轉化為行業標準,提升國際話語權。
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聯盟工作辦公室主任杜巖冰以“凝心聚力創新智造,腳踏實地筑夢未來”為主題進行聯盟工作情況通報。他表示,聯盟自成立以來,始終圍繞“信息資源平臺、協同研發平臺、成果推廣平臺”三大定位,推動行業智能制造發展。
近十年來,聯盟成員從最初的24家發展至76家,并且依托聯盟設立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整合相關優勢資源,聯盟實力和活力不斷增強。在信息匯聚服務方面,聯盟開展各種形式的需求調研,征集行業科技項目和優秀技術成果,強化信息服務,優化資源配置。在協同創新方面,聯盟組織制定9項智能制造系列團體標準,賦能行業智能制造發展;合力推進“三衣兩褲”智能化生產,組織聯盟成員協同研發關鍵技術,為實現少人或無人化智能制造打下良好基礎;聯盟協調推進科技項目鑒定和獎勵申報,并在中國服裝科創院設立6個研發中心,匯集147專家,實施30余個服裝數字化轉型項目,推動行業科技創新實踐落地。
聲明:本文的內容、模板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聯系刪除。
- 阿拉爾產業用紡織品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
- 材料科技浪潮中,彈力無紡布的進階傳奇
- 蘇超火了江蘇南通家紡市場產品隨勢而上
- 醫用無紡布為何多選用彈力無紡布
- 1800 萬桶原油 斷供!美國油商焦慮
- 彈力無紡布口罩:防護與舒適的完美融合
- 2025年紡織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大會圓滿落幕
- 彈力無紡布:革新材料,舒適之選
- 關稅松動,紡織業迎來希望?